今年2月起,上海悄然启动中环线(浦西段地面快速路)噪声治理工程,中环沿线33处“噪声敏感点”被列为治理对象,5.6公里“敏感路段”架起了防噪屏。眼下,这项涉及约4800户居民的工程接近尾声,预计月底竣工。
噪声敏感点上实施的“敏感工程”,得百姓叫好才算好。那么,居民反映如何?
居民有发言权
吴中路虹许路口的旅专小区,最近处离主线车道只有十余米,还紧贴一条中环线下匝道。小区居民廖有庆曾多方奔走,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。而此番,得知记者前来采访,廖老师连声说感激,对中环线治噪工程竖起大拇指。
变化缘何如此之大?
“旅专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,居民以退休教师为多。”小区业委会主任邱全根说,自中环线2005年逐段通车以来,日趋增多的车辆带来的噪声也越来越大。今年中环线启动治噪工程,“还没实施,政府管理部门、施工单位、居委会、物业公司就召集居民召开座谈会,听取意见。”
一开始,居民们还以为只是走走形式。没想到,工程的每个节点都会请居民参加座谈,更没想到的是,居民的合理化建议逐一得到采纳。
紧邻小区的中环主线上,装上了长200余米、高7米的防噪屏,小区内的噪声明显降低。眼看此路段即将完工,可居民感觉晚上在家里还是吵,于是在7月底的居民座谈会上反映。路政部门再次组织力量夜间测试,发现噪音的确仍有超标,论证研究后,决定在近吴中路内圈下匝道上再安装一道防噪屏。防噪屏与居民小区围墙之间,有一块杂草丛生的空地,居民提出能否请施工单位帮忙平整,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,施工单位还主动揽下了铺设混凝土地面的“分外事”。
“噪声治理,是特大型城市共同面对的严峻课题,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水平。”市路政局有关负责人说。民生工程要做到老百姓心坎里,要让老百姓有发言权。在上海道路建设工程中,政府管理部门、施工单位与街道社区等相关部门搭建了“党建联建”平台,共同倾听呼声和建议,并协调解决,形成了解决民生问题、体现以人为本的快速通道。
不让景观“打补丁”
建成于1997年的名都城,小区围墙与中环线道路中间,只有一条1米宽的人行道。此番安装防噪屏,工程人员决定拆除名都城原有小区围墙,重建一道和防噪屏“联体”的新围墙,确保安全。
米黄色的外立面和钩花、黑色的仿古栅栏……居民们发现,新的“防噪屏围墙”建成后,小区建筑的欧式风格在围墙上得到了延续。“在新围墙外立面装修时,居民提出,如果能在外立面上加一道白色的勾勒线条,视觉效果会更好,这个建议也被采纳了。”名都城小区物业经理沈丽琴说,防噪屏的安装固然是好事,但如果不考虑景观效果,形成一块块“城市补丁”,就会造成新的遗憾。
带有流线型弧度的路灯是中环线上特有的景观。为了和这道风景融合,中环沿线新安装的约1.8万块防噪屏,也采用了弧线型设计。设计人员还选择了统一的灰色系,体现简约、现代的景观效果。
新安装的防噪屏,中间约有1/3部位是玻璃。“这是为了给行车者更好的视觉感受,保证车内人的视线不受遮挡。”市路政局道路养护处副处长钱国辉说。
甘做马路“田螺姑娘”
治理工程开工至今已过半年,其间,繁忙的中环线日间没有因此封过一条车道,万余块防噪屏悄然出现在道路两侧。
“尽量不扰民。”承建此项工程的上海成基市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国宝说。
为此,工程人员甘做昼伏夜出的马路“田螺姑娘”。
主线施工在每天22时至次日凌晨6时。每当夜深,工程人员倾巢而动。“我们改进了施工工艺,比如,在打桩时,先预钻孔再注浆,而不是直接打桩,这样就能减少施工时的噪音。”工程项目经理顾宏说,治噪工程,首先得把降噪放在首位。因此,在夜间有限的作业时间里,施工人员“抢占上半夜”,尽可能将有声响的作业完成。每当黎明到来,工程人员必须把作业面用钢板盖住,还路于民。
此外,在一些路面施工中,确保人行道“占一还一”,因施工必须移除的绿化确保工程结束时恢复,土方开挖滤网遮挡……这些,就是随时谨记的“必修课”。